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在夏历冬至后105日,清明节前一二日。
来历与起源
寒食节起源的说法主要有“禁火说”“改火说”“子推说”,其中“子推说”被普遍认可。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,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,甚至“割股啖君”。重耳成为晋文公后,介子推不求利禄,与母亲归隐绵山。晋文公为迫其出山,下令放火烧山,介子推坚决不出山,最终被火焚而死。晋文公感念其志,将他葬于绵山,修祠立庙,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,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。
风俗人情
- 禁火冷食:寒食节期间禁火,各家禁止生火,都吃冷食。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,唐代时每次寒食节后帝王都会向王侯将相之家赐予火种。
- 拜扫祭祖:人们于先祖坟前致祭、填土、挂纸钱,然后将子推燕、蛇盘兔等祭品撒于坟顶滚下,用柳枝穿起,置于房中高处,意沾先祖德泽。
- 插柳:每到寒食节,人们将发新芽的柳枝插放在门上房檐下,称“寒食插柳”。民间有插柳避邪之说,认为其有辟邪驱鬼、清污去秽的功用。
- 踏青:寒食节正值春暖花开,人们祭完祖坟后会采花摘野菜,游逛风景,慢慢演变为“踏青”。
- 打秋千:原是寒食节宫内嫔妃喜欢的游乐项目,从唐代起在民间流行,深得大户人家闺阁小姐喜爱,故秋千又称为“释闺闷”的游戏。
- 蹴鞠:寒食节时一种类似踢足球的运动,在民间、宫中、军队都很受欢迎。
代表古诗
韩翃的《寒食》是寒食节最具代表性的古诗之一。全诗为:
春城无处不飞花,
寒食东风御柳斜。
日暮汉宫传蜡烛,
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寒食节时长安城内的暮春景色,前两句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”,通过描写落花飞舞、柳丝摇曳,展现出浓郁的春意和优美的景色。后两句“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”,则巧妙地揭示了宫廷的特权和贵族的豪奢,寒食节普天下禁火,但权贵宠臣却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。整首诗笔法轻巧,写景别致,寓意深刻,委婉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。
文化
- 忠孝文化:寒食节纪念介子推,体现了忠孝的核心文化内涵。介子推割股啖君是忠,归隐绵山奉母是孝。这种忠孝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维护家庭和谐、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- 诚信文化: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,也是寒食文化的重要内容。介子推功成身退,不贪图功名利禄,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操守,这种诚信品质是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,维系着民族和家庭的团结。
艺术
- 文学:寒食节在文学领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。除了众多诗词外,还有散文等形式。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中的“介之推不言禄”,被《史记》《资治通鉴》等反复引用,还被收入《古文观止》,成为中国古文的经典作品。
- 戏曲:在元杂剧及近代京剧、晋剧等戏曲中,有许多关于介之推暨寒食节的专门曲目。这些戏曲通过表演,生动地展现了寒食节的相关故事和文化内涵,让寒食节的文化在民间广泛传播。
- 民间工艺:寒食节的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工艺,如制作面燕、蛇盘兔等寒食供品,以及蒸“寒燕”等,都体现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。人们用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飞燕、鸣禽、走兽、瓜果、花卉等,蒸熟后着色,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美食,也是精美的艺术品。
影响
- 对传统节日体系的影响:寒食节历史悠久,在传统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。它与清明节时间相近,随着时间的推移,二者逐渐融合,寒食节的一些习俗如禁火、冷食、扫墓等被清明节继承,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习俗活动。
-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:寒食节的习俗活动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。例如,踏青、蹴鞠、荡秋千等娱乐活动,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,促进了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;而拜扫祭祖的习俗则强化了家族观念和血缘亲情,有助于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稳定。
-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:寒食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。通过诗词、戏曲、民间工艺等艺术形式,寒食节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,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。同时,寒食节也促进了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。
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Life · Dot原创文章,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